2022年第16期·浅析高校通识课大班额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6期
[关键词] 大班额教学;混合式教学;学习意愿;翻转课堂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基金项目“面向大规模授课对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为例”(YB19-23)
[作者简介] 李翠莲(1977—),女,河北永清人,博士,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6-0141-04 [收稿日期] 2021-07-28
一、高校通識课大班额教学面临的困境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为缓解师资相对短缺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通识课程实行大班教学模式。大班课学生人数多,专业混编,给通识课教学带来了较为突出的困境。
1.学生的重视程度和认同度更低,学习意愿更差。相比于专业课和专业平台大班课,学生对高校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和认同度更低,多数学生认为通识课就是用来挣学分的,根本不关心课程知识和理念,学习意愿和主动性、积极性更差。课程中,学生学习被动,极少关注课程内容,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比较突出。
2.教师管理课程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度更大。大班教学方式使得通识课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照难度较大,而且通识课普遍存在覆盖面广而课时少的现状,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面临更多的困难。同时,大班教学往往使得教师较为忽略对课堂纪律、课外作业等的管理,这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快速流失。
3.教学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1]。由于大班通识课存在上述弊端,因此教学效率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在通识课中的获得感较差。因此,想要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打破目前的困境,大班通识课更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破解困局,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突破大班通识课教学困境的重要方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线上线下的贯通,构造以“学生为中心”、重塑师生和生生之间角色的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在线教育在美国兴起,进而催生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这种模式有利于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困境,尤其是在大班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意愿。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依托优质资源进行预习,课堂中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环节中来。比如小组合作讨论、拍摄微视频、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讨论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地、反复地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灵活,这也使得一部分不善于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可以依托网络沟通,客观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意愿。
2.实现课堂优化,提升教学效果。运用混合式教学,可以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运用混合式教学,教学过程得以重构,师生之间的角色得以重新塑造,课堂教学不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更多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大班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途径
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积弊。但是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我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尤其对于大班通识课讲授来说,做好混合式教学改革并不容易。
一般来说,混合式教学模式由3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构成,即线上资源整合、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课程考评。在此模式中,线上资源整合、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课程考评三位一体,以课程考评机制为指挥棒,线上资源为基础,教学环节为实践检验;学生处于中心位置,教师则在每个阶段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把关指导,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教学模式。
基于此,大班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优化。
(一)选择合适的在线资源整合方式
目前,各学科门类的线上资源非常丰富,这一方面利于教师和学生吸收各家之长,另一方面,过多的资源如果不加以筛选和整合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整合好在线优质资源是混合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大致来说,在线资源整合大致可以有以下方式。
其一,纯在线资源。这种方式可以只使用某一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本门课的线上资源,也可以整合多门在线开放课程,分别选择其中合适的章节组合成一门完整的课程资源。其二,在线资源为主,自制资源为辅。这种方式是指主要利用在线开放资源,而对某些知识点辅以自制的微课、视频资源或案例资源进行精深解析。其三,自制资源为主,在线资源为辅。这种方式是指以自制的教学资源为主,以在线已有的资源作为辅助资源和补充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这些方式并无绝对的优劣好坏之分,在选择时可以依据课程性质、教师资源、技术手段等择优整合,组合出适合本课程和学生特点的在线资源。
对于通识类公共基础课程,在线资源通常比较成熟和丰富,所以可以直接选择纯线上资源或线上资源为主、自制资源为辅的形式。对于通识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议选择自制资源为主、线上资源为辅或线上资源为主、自制资源为辅的形式,因为各高校开设的通识类素质课程通常是在教育部指导下带有院校自身特色的课程,主讲教师一般具有较为成熟且独特的知识体系,因此采用纯线上资源往往不能满足授课的需求,必然需要加入自制资源。比如,本校开设的“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就是特色课程,在其他高校中鲜有开设,因此教学团体自行录制了授课资源并辅以线上相关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对于通识类课程的线上资源,无论采取自制为主还是自制为辅的形式进行整合,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即资源应以案例或与现实相呼应的视角切入知识点,以引起学生兴趣,之后再以问题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如前所述,相比于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更加不受学生重视,他们的主动学习意愿更差。因此,在进行线上资源整合时,需要把握这一特点和困境,以更贴合实际、更贴合学生特点的视角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使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之后,再以问题链串联起知识点并提出下一个问题,促使学生跟随着去探究。比如本校开设的“通用管理知识概论”课程,第一篇是对公司基本管理环节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基本没有从业经历,很难弄懂公司管理过程,单纯讲解知识要点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在自制资源时以贴近实际的案例作为引导,比如以近两年屡屡被美国和其他国家打压的华为公司为例。学生对此是比较熟悉的,以此案例为切入口,在解释华为被打压的深层原因基础上分析华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公司架构、企业文化、领一导一人一素质和领导模式等内容,从而将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可以真正触摸到公司的整体管理架构。这同时可以破解通识课课时少而知识覆盖广的难题。
(二)优化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大班通识课教学改革在整合好混合式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操作是改革能否有效的关键和落地之举。改革要依据信息技术和手段把混合式模式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混合式考评体系为指挥棒,贯穿教学实践全过程[2-4]。具体来说,可以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复习全方位进行教学设计。
1.问题式课前预习。混合式教学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将已经整合好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或者是微信、QQ等课程群内,辅以小测、问题、作业等方式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前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或者记录不懂的内容,也就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再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这样就极大地避免了学生在不熟悉课程内容的情况下被动输入的弊端。
2.翻转式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线下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是连接课前和课后闭环的中間桥梁。在大班通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节更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但由于时间和人数限制,大班通识类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形式和环节一定要精准,并且要尽量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互动环节中来。目前来看,翻转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课内时间更多地用来使学生与教师进行话题的深入探究。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一环,是实现师生角色重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4]。通常情况下,大班通识类课程翻转课堂可以以小组协作作为基础,采取以下的翻转互动形式。
第一,小组讨论,这是比较常用的互动参与形式。将班内大规模学生分为小组,一般5~6人为宜,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布置讨论话题,小组成员课下准备,在课堂中展示。讨论话题一方面要结合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调动小组成员以小组荣誉为重,每个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准备,最终形成汇报PPT进行展示。这样就可以把一盘散沙的大班课中的每个学生凝聚到对应的小组中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效率也同时得以提高。
第二,辩论赛,对同一个话题,正反两方组队进行辩论。通过准备辩论材料,学生可以充分对某一问题有深入了解,再通过辩论的形式解决思想困惑,最后由教师对辩论进行总结辨析,对问题背后的逻辑进行剖析与阐释。这样一步衔接一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将知识学得扎实和透彻。
第三,微视频。这种形式是由小组或个人针对与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微视频的拍摄、编辑,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汇报。
第四,情景剧。这种形式是针对年轻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由小组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情景剧表演,从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大班通识类课程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将以前个人的学习行为纳入小组协作体系中,先在小组内部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归纳、演绎,再将成果带到课堂内与其他学生分享,进行思想碰撞,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在此过程中负责引导、总结,使以前说教式的授课形式变为思辨式,学生更信服、更易接受[5,6]。
3.综合运用式课后复习。以往通识大班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重视,传统教学环节基本只存在于上课环节,上课结束后到下次课之前很少有学生主动复习,教师也无法时时督促。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这一情况会得到很大改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对知识形成了短时记忆,如果课后再及时复习,学生对知识则会形成长时记忆,不易遗忘。混合式教学上课环节结束后,设置及时复习的习题和讨论题,要求学生在2天内到线上完成复习,并就教师布置的讨论题运用知识进行分析(2天的时间点是根据艾宾浩斯的复习记忆周期得出的)。这一方面利于学生及时巩固知识要点,另一方面也可检验课程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7,8]。
总之,这种全方面、闭环的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极大地保证了通识类大班课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提升。
(三)形成公平的、易操作的考评体系
混合式教学模式必然会引发考评体系的改变,因为混合式教学模式重塑了师生之间的角色,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直接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变为引导者、推动者、服务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程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因此,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体系不再适用。合理设计考评体系是混合式教学模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刺激学生发挥学习通识课程积极性、主动性的最重要的指挥棒。
對于通识类大班教学,可以考虑采用模块化的成绩评定方式,突出对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的考察。它主要包括四个模块。
第一,在线课堂考核占总成绩的20%,主要通过对学习在线视频和相关资料、完成课后习题和讨论课题、参与课外实践项目等内容进行考查。
第二,课内翻转考核占总成绩的20%,主要通过对课堂汇报与展示、课堂测试与笔记等方式进行考核。
第三,传统的课程考试环节占总成绩的50%,主要通过课程结课考试进行考核。
第四,预留10%的机动考核成绩,主要通过大数据捕捉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性等痕迹,酌量奖励加分,如慕课讨论区活跃度、在线学习资料浏览、视频和案例库的使用、课外实践活动的表现,等等。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大班授课的情况,尤其是对于通识类课程来说,容量大、互动难、意愿差、效率低等教学困境比较突出,对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但一定要对在线资源、课程教学过程、考评体系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得混合式教学行之有效,真正破解高校大班通识类课程教学困局。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16期·能源与动力学科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