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9期·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群构建与探索

2022.07.0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9期

罗国芝 刘文畅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循环水养殖学;课程群

[基金项目] 2019—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力提升”(19DZ2284300)

[作者简介] 罗国芝(1974—),女,湖北襄阳人,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循环水养殖系统与工程研究;刘文畅(1990—),男,湖北荆州人,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循环水养殖系统与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9-18

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科学研究是一所大学活力的源泉,只有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的大学,才是高水平的大学[1]。研究型教学以学科体系为依托,主要教学内容以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自主学习过程[2],是一种训练学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综合性教育学习方式[3]。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4]课程群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将内容相关的课程组织起来,采用“群”模式进行管理[5],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课程群的有机一体,使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6]。

循环水产养殖是将养殖水处理重复利用的一种水产品生产方式,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投资项目[7]。随着我国对养殖污水排放限制的加强,循环水养殖模式逐渐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但是,目前我国循环水养殖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水产养殖类专业的高校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本文对“水产养殖工程学”“水产养殖学概论”“养殖水环境化学”“集约化水产养殖水环境控制”“闭合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等6门课程组成的“循环水养殖学”课程群理论授课内容的优化整合、考核、教材建设等环节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线,培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和维护、养殖水处理技术研发及装备运行、高密度养殖的理论和生产等方面,具备较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特征

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在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和学科体系形成的理解和获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批判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虽然有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双主体行为,但笔者认为,教师的主体地位不会轻易改变,只是从讲台上的主体变成讲台和实验室的主体。此外,研究型教学不等同于纯粹的科学研究,不是以学生能否发表论文作为评价研究型教学效果的标准,而需要以学科体系知识点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否提出有一定创新水平的研究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二、课程群

(一)课程群与单个课程

课程是专业培养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单位,课程群的建设是单个课程的再建设过程。课程群教学可以克服各课程自成体系、彼此孤立和各个课程单独出现时内容的重复和断层,减少学时、压缩教材篇幅应以学科内容或方法论为纽带。

(二)课程群与专业

课程群作为一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打包体,一个专业可能需要不同的课程群,一个課程群也可以为多个专业服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对知识比重和部分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调整过程中要严格避免随意性。单个课程可能需要服务不同的课程群,某一课程群可能需要某门课程的所有内容,也可能只是部分内容;不同课程群要求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能不同。课程体系不是以教学团队为载体,而是以学科团队为载体,应由学科团队定期根据学科发展,对课程群的内容进行修订。

(三)课程群与学科点

当前课程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任课教师之间普遍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导致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经常出现重复、前后顺序颠倒等问题,而组建课程群就是从整体效果着手,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统一考虑,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互相促进,从而达到整体优化、有效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三、课程群构建中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群与教材

能够建立课程群的前提,是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做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进步注定了课程群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开放的过程,学科体系的进展要及时体现在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中。教材的更新是系统工程,不需要特意为课程群准备教材,但可能需要授课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课程教材的内容进行明确划分,根据课程群所属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有所侧重。

(二)课程群的课程性质定位

课程群是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对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学科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群”进行建设,强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学科知识体系而连贯起来。因此,课程群的单项课程不能有重复,也不能被替代,课程群的课程之间不存在必修、选修之分,单项课程的教学内容会根据不同课程群的需要有所侧重。

(三)课程群与教学团队

有的教学团队基于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有的教学团队基于单个课程,更多的教学团队基于某一个课程体系。为了和课程群建设保持一致,建议教学团队由课程群所属学科点负责。如学科点负责课程群的建设和运行比较具有优势,但教学团队不一定要完全由本学科点教师承担,而是根据课程群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由承担单项课程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同一位教师可参加多个教学团队,取决于承担课程的归属。研究型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群,课程群同样需要开放的教学团队。相比基于单项课程的教学团队,课程群的教学团队调整的频率会相对较高。

(四)课程群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开放性是基于研究型教学课程群的主要特征,课程组成和单项课程的教学内容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进行调整,有些课程会被替代,单项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会进行重新组合。因此,课程群教学内容的加入与退出都比较常见,这样才能为研究型教学提供课程最前沿教学内容。

(五)课程群的培养方案

一般意义上的培养方案由专业和课程两级组成,制定培养方案时主要考虑各门课程的安排。课程群的培养方案更注重对授课内容的整合和安排,再根据所属单项课程的情况进行分配和安排,要兼顾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征及内容定位,会更加复杂。

(六)课程群的评估

目前教学评估主要有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过程性评估也被称为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方式是目前多数课程采用的一种评估方式,但这种方式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督、检查,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信息。形成性评估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持续性评估。课程群淡化了单项课程,更加注重各个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如果采用总结性评估,无法对整个课程群的运行效果给出及时有效地反馈。因此,课程群效果评估宜采用过程性评估方法,应侧重于评价整个内容的逻辑性与集成性,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群依托学科体系之间的紧密性。不仅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效果,更注重整个内容体系的评估,包括课程群依托的学科点的科研绩效,教学内容的学术深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各个环节尤其是实践环节的互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等。

(七)课程群的开放性不等于随意性

科学知识的发展性决定了某些知识点只是暂时的,也决定了学科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相应地决定了课程群的动态性。但是,开放性并不等于随意性,任何调整必须经过充分的调研,并且密切关注调整前后教学效果的评估,以明确调整是否合适。

四、“循环水养殖”课程群

(一)教学目标

根据“循环水养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构成,“循环水养殖”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水质变动规律,并进行常规的水质分析;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鱼虾生长基本规律;能够进行基本的水处理设备设计;能够设计简单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熟练进行养殖系统运行和维护,并掌握循环水养殖技术。

(二)知识体系及相关课程

1.高密度、养殖水重复利用条件下的养殖动物的生长、生理特征,相关课程为“水產养殖学概论”和“实验生态学”,前者负责讲授相关理论,后者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开展鱼类的相关生长和生理代谢研究。

2.养殖水质变动规律及水重复利用技术,相关课程为“养殖水化学”和“集约化水产养殖水环境控制”,前者负责讲授养殖水质基本评价指标和养殖水体主要变化特征,后者负责讲授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水质特征和相应的水处理技术,并负责指导学生设计水处理设备,开展养殖水处理实验。

3.养殖系统设计、养殖系统构造和系统运行管理及养殖,相关课程为“水产养殖工程学”“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水产养殖工程学”主要讲授水产养殖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部分为经典的水产养殖工程学实验,以模仿为主;“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主要讲授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的技术构成和案例分析,实验部分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以讲授养殖基本操作,实验部分以模仿为主(12学时),同时安排一部分自主设计实验(8学时)。

(三)“课程群”设计

1.依托学科点。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水养殖学”课程群依托学科方向,为循环水养殖系统与工程研究成立团队,是国内第一个开始循环水养殖教学的科研团队。该团队教授2名,副教授2名,实验师2名,承担参与了近10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发表循环水养殖类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在国内外循环水养殖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

2.教学计划。“水产养殖学概论”主要讲授水产养殖的水、种、饵、病几个要素的基本情况,实验部分可安排经典操作内容,以模仿为主;“实验生态学”负责讲授如何开展养殖动物的生理生态研究,实验部分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养殖水化学”负责讲授养殖水体的基本特征和养殖水质的基本指标及其测试方法,实验部分负责掌握基本的经典水质分析方法和养殖水质规律的获得方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水环境控制”主要讲授循环使用的养殖用水水质判断指标、测试方法、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实验部分由学生自主设计单项水处理反应器。

3.课程作业和考核。课程作业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应注重课程作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结合理解课程基本原理的习题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案设计或案例分析。具体考查比例可根据学时数的安排。在实践环节考查时,应侧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关注实践计划、结果分析及提炼问题能力的考查。对每项实践内容的考查点进行细分和明确,并将考查结果及时反馈学生。在必要时可增加学生相互交流的课时,以利于互相促进。

4.小班化教学。考虑到研究平台的规模和实践课时数的比例较大,研究型教学提倡小班化教学,这样才能避免走过场,才能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予以教导,保证学生有足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今后,我校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建立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循环水养殖学”课程群的课程均为必修课,每门课程的内容不一定要全部讲授,要与其他课程群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这样学生在学科体系为主干的前提下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了盲目性,且能够在课程自身逻辑性的推动下,避免对某些课程的消极学习,激发教学全过程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循环水养殖学”课程群建设,成为促使学生掌握循环水养殖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并具备进一步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