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2期·气象教育混合式培训中面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22.07.1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2期

冉津江 齐玉磊 王腾蛟

[关键词] 气象教育培训;混合式培训;面授教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SCQXKJQN2019019);2019年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研讨性学习与指导在大气科学数据分析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冉津江(1988—),女,四川绵阳人,硕士,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工程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气象教育培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133-04 [收稿日期] 2022-01-05

引言

党和国家对气象事业寄予厚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殷切希望。当前,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而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进气象现代化,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归根结底要靠高质量气象人才。“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训须先行”。气象教育培训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气象人才快速成长、建设高素质气象干部队伍的战略性工程。而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长期以来的气象教育培训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

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结合[1]。二者取长补短,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成为未来气象教育培训的新方向。Means.B等根据线上教学和面授教学的占比,定义为只有“30%~79%的教学内容采用在线教学的”,才能被称为混合式教学[2]。而低于30%称为网络辅助教学,高于80%称为在线教学。曾经有的学者认为,在线教学可以替代面授教学,而混合式教学仅仅是在线教学的过渡方式。实践表明,秉承替代论观点开展混合式教学,并不能产生更好的培训效益[3]。随着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了促进论的观点,即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和提升面授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实践表明,秉持促进论观点开展混合式教学时,面授教学具有内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气象教育的在职培训一般与业务工作同时开展,工学矛盾突出,因此要保证学习效果绝非易事。而在混合式培训中,想要达到“1+1>2”的效果,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和挑战[4,5],尤其在面授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下文以大气科学专业基础知识面授培训班为例(简称基础班),探索气象教育混合式培训中面授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及其可能的优化方案。

一、混合式培训的特点

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态势的影响下,气象教育培训全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对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及提高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资源

根據目前气象教育培训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情况,中国气象局的远教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6]。该平台具有多层次的优质资源,且优质资源的共享能减少基于教师讲授风格和学生接受能力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同时,混合式培训突破了时空限制[7],一方面,将学习延伸到了线上和线下,使学生可以在移动终端上随处学习[8]。另一方面,将学习从课堂的45分钟延伸到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线上重复学习困惑不懂的知识,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并结合教师线下重点讲,集中攻克难点,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高效融合。

(二)解放学习自由,满足个性化需求

混合式培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广度和深度拓展的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度。基础班的网络学习任务包括2门选修课,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布鲁贝克认为学习自由主要包含了学什么、怎么学和何时学的自由,混合式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学习自由[9]。相较于传统的课堂学习而言,在前期混合式培训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大量学习视频,帮助学生获得先验知识,以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时,消除畏难情绪,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效率[10]。

(三)培养深度专研,加快教学创新

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教师只要备好课,组织有序课堂,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再现于课堂即可达到教学要求。而混合式培训则要求教师深度专研教学内容,不仅要学会开发网络课程,还要保证线上线下有效衔接,随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度调整。同时,教师还需要更新教学理论、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资源,从而培养了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快改革创新、增强团队合作和师生有效互动等各项能力。

二、混合式培训中面授教学的实施

本期培训班是该班型启动混合式培训改革后,本教学点举办的首次面授培训。根据教学计划和培训目标,精心组织面授教学,探索出“二类三段一体”教学模式(图1)。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类人员,在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的16个教学过程,将多情境任务融合为一体的汇报展示。

(一)学前准备

分析视频课件反馈发现,有21.4%~42.9%的学生认为课件难度较难或过难,其中天气学原理难度最大,对视频课件基本掌握的学生仅有19%~38%,而对大气探测的掌握程度最好。需求调研发现,面授教学时需对网络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再次讲解的学生达到88.1%。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整体年龄偏小,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其中,硕士研究生占46%,学习自主能力较强;学生所学专业跨度较大,非气象业务类岗位的学生占比较大;新近入职人员较多。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岗位、学历、工作年限等信息,遵循多层次、合理性的原则,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以保证后续的小组合作学习高质量完成。

此外,由于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间隔一个月,因此,需提醒学生在面授教学开始前要复习网络学习任务,梳理学习中困惑不懂的知识点,从而为教师开展面授教学提供参考。

(二)开展面授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第一,需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根据网络教学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再次讲解学生未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第二,创设学习情境,形成按行动体系排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即教师以“布置任务、小组学习、展示评价和教学小结”为主线的引导教学形式,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新知、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11]。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阶段,教师主要起引导、观察和促进作用。第三,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行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深刻内涵和应用价值的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在面授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网络学习中未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才能进一步接受延伸的新知识。然后以完成具体任务为载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领取学习情境任务,比如模拟在气象事业发展初期,根据探空资料,绘制温度对数压力图,并简要分析当地空气中的湿层厚度,讨论对未来天气的影响。学习小组进入学习情境后,分析拆解问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并汇报展示。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研讨共鸣、质疑辩论,进一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并积累经验。培训结束前,将各课程的学习情境任务融合为一体,展现集观测、预报、服务为一体的现代气象工作内涵,实现知识回顾和二次内化的结业汇报。

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得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的论坛、实践和案例课的综合评分,明显高于理论讲授和讲座课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气象教育混合式培训非常有效。

(三)学后总结

培训结束后,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做好总结梳理和评价追踪两个环节。一是复盘在面授教学中还有哪些可以优化的过程,进一步提升课堂驾驭能力。二是通过交流平台实时追踪学生的培训效果,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对周围同事进行二次培训,通过角色转变,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建构,以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再创造,完成知识的巩固迁移。

三、面授教学中的困境与建议

1.如何真实评估网络学习效果,保证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由于基础班的顶层设计为网络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参加面授培训,因此网络培训班多于面授培训班。而且,各教学点在网络培训中的管理措施不同且信息无法共享,所以难以评估其他教学点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同时,面临较为严峻的工学矛盾,存在挂课现象。建议尽量保证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师生的一致性,即面授学生从本教学点网络培训班中选拔;另外,建议在网络培训中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同时通过云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投入度等,以便教师能真实掌握网络学习效果,调整面授教学中的内容深浅。

2.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满足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基础班面向从事气象行业的非气象专业人员开设,面临着学生学历层次跨度大,专业背景差异明显,从事岗位截然不同等困难。在课程安排上难以做到全面兼顾和绝对平衡,因此,可以通过学员论坛、课后交流等多种途径,听取学员对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学情分析与需求调研,让课程设计更接近学生的心理预期,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3.如何创设优质的学习情境任务,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学习情境是与知识内容相联系的一个事件或场景,能呈现知识发现或应用的过程。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融入情境,设身处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知识内化。本次培训的学习情境任务大多浅显、片段化,未能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而创设优质学习情境任务的核心是知识对接的问题。因此,首先,提升教师的专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真实了解学生的工作,才能选择与知识相联系的最典型的事件作为学习情境任务,这样的学习情境任务既能适应知识教学,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其次,在培训班中设计一个宏观整体的学习情境任务,而各课程中的任务是其中的一环,以真正实现多情境任务一体化,比如天气分析、雷达卫星资料均围绕一个过程。在培训结束时,各小组的汇报展示结果包含整个培训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模拟观测、预报、服务的整个气象工作,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4.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是混合式培训中面授教学的组织保障,以学生为中心,以效果为导向,强化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12]。但学习小组一般是提前根据学情分析划分的,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有可能整组学员都不善于交流,对后续学习有一定的阻碍。基于此,首先建议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其次建议由学员自荐、他人推选、教师考查等方式选出学习组长,实现自我管理,组织开展学习情境任务。现有的破冰活动效果有限,组员熟悉程度较差,在开展学习情境任务时未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建议在课后开展交流沙龙,可用于讨论课后作业、学习收获、工作生活等,有益于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共同进步。

本文基于大气科学专业基础知识混合式培训中的面授教学实践,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两类群体,从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任务,探索总结出“二类三段一體”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表现和质量评估,发现任务驱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有助于提高教学满意度。本文直面16个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增强培训效果的优化方案,让混合式培训中的面授教学有章可循、有路可走,以推进面授教学的改革创新,为提高气象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综合素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