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4期·王阳明教育思想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启示研究

2022.10.0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4期

马璐

[关键词] 高职;通识教育;王阳明;教育思想

[基金项目] 2021年度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重点课题“阳明实学中的‘胆剑精神’研究”(145D015)

[作者简介] 马 璐(1988—),女,浙江绍兴人,硕士,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办公室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阳明学及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4-0176-05 [收稿日期] 2021-08-20

通识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高校后,研究者多将眼光集中于本科院校,关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随着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实施,各高职院校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引导下,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在发展通识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尝试。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职院校亟须研究和实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高校,在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与本科院校有着较大差异。同时,学生信仰缺失,轻视价值观树立和道德教育,不重视意志磨炼和思维训练,“空心病”“佛系”等现象在高职院校仍较为突出。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专业型人才的特色,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当更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认知和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培养。如何实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并举,是高职院校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王阳明的教育学习理论主要源于他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强调学为圣贤、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对现代教育改革发展也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分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启发,以期拓展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思路。

一、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

(一)立足道德的平民教育

与唐宋多重视培养科举人才、社会精英的理念不同,王阳明认为教育应当以“学为圣贤”为目标。这里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是何谓“圣贤”?王阳明眼中圣贤的重要特征是“明人伦”“致良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王阳明认为对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圣贤标准,童子尊敬师长,百姓互助友爱,官员务政唯实都是圣贤的表现,于是才有“满街都是圣人”的论断。从培养目的上讲,王阳明所提倡的圣贤教育指的正是道德教育。

对于明朝时期的社会风气,王阳明一直持否定态度,对此他曾有评价称,“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1](P87)读书人为了上位而功利钻营,百姓则因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而狡诈卑鄙。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顺导性情,移风易俗,才能改变这一情况。

(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王阳明提出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并非是流于等级礼仪和书辞文章的知识教育,而应当于事上磨炼、知行合一。任职于南赣时,因当地“民风不善”,王阳明采取“乡约”与“社学”相结合的手段,循序渐进推行道德教育。一方面,发行告谕,设立乡约,要求“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子弟互相诫勉,兴立社学”,对于百姓“知礼”的实践行为,及时赞赏并进一步引导,以期树立榜样作用,最终形成“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於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的盛况[2](P181)。另一方面,亲自订立教规,要求蒙学教育“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1](P94)提升童子的道德涵养,以正其根基,达到实现“学为圣贤”的目标。王阳明认为,六经是先贤关于“万物一体”道德良知的闡述和总结,其精要处就在于求真求实,准确把握社会人伦的基本法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道”。只有通过研习六经,让学者深刻把握先贤为人之道,辅之以启蒙教育和社会教育,让道德礼仪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三)理论结合实践的高职德育

现代教育不是要将每个人都培养成思想家、道德家,但必定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在外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接纳度,在内提升个人道德素养,体会“此心光明”的心境修为。随着社会发展,重视经济功利的思想和狭隘偏激的亚健康文化现象日益突出,高职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和大多数青年一样,在缺乏适当的引导下,容易因此形成社会道德感较低,功利浮躁的心态;又因“唯分数论”“唯学历论”仍是社会评价的主要依据,高职学生在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观认知上,更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高职学生的德育现状来讲,高职通识教育应当将道德教育摆在首位。这一点与王阳明提出的学者应当先立“学为圣贤”的道德志向是一致的。

教学方面,高职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具体操作中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能力。在道德教育上,高职院校应借鉴王阳明潜移默化的理论教育与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通识教育的思路,将理论教育融合在实践活动当中,在实际行动中实现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依托思想政治学科资源,开展有关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辩论活动或演讲比赛,将理论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准备比赛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思考道德修养的底线和边界,主动学习相关的道德理论知识,在不断分析辩难和思考阐述中,真正认同社会道德的内涵。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中,时刻关注社会道德的影响,树立正面道德模范,肯定学生的积极道德行为。这些作为学校通识教育的隐形课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形成积极的校园道德风尚,以此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在接纳程度上,比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讲解的效果甚至更好。

社会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学校可以适当开设经典诵读课,或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开设传统礼仪文化类实践课程。与王阳明启蒙教育中“歌诗”“习礼”的做法相同,尽管高职学生已經过了童子时代,但学习传统文化礼仪和朗诵经典诗歌在“发其志意”“泄其跳号呼啸”“宣其幽抑结滞”和“肃其威仪”方面仍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学生可以在实际诵读和习礼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语言美和礼仪美,让功利风气影响下的浮躁心态“慢下来”,在对美的追求中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

二、知行合一的课程理念

(一)主动思考,修习“常道”

王阳明关于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始终都秉持“知行合一”的原则。“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P18),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知行合一”,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教育者将基本的知识、原理传授给学生,这是浅层次的“知”;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将知识、原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之后所得出的,才是学生自有的“知”;但最终知识真正被内化吸收,则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行动,去验证自己理解的知识,在行动中完善知识,最终真正掌握原理,完成学习的全过程。在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反馈这两个环节往往容易被忽略或简化。

“经,常道也。”[1](P213)王阳明提出以主动思考的方式修习“常道”,正是其教育理念先进性的体现。“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2](P157)主动思考如何写字的思维训练过程比字写得好更为重要。学生想要真正掌握教育者所讲授的“道”,就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思维训练的意义就在于反复体会诠释人生价值观问题的基本道理,这个体会的过程,是无法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来习得的。

(二)结合实践,融会贯通

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王阳明教育理念的又一大特征。“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1](P99)空谈理论式的枯坐死记,看似是意志坚定地进行理论学习,但由于没有实践行动的参与,就不会有切合实际的思辨产生,因此只是懒惰、放逸的虚伪表现。只有将教育推至实际行动,在日常的行为和社会体验中,实践思考、深入体会,才是真正内化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传习录》记载一属官认为学问虽好,但于公文诉讼上却是无用。“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1](P103)王阳明则认为,学习必然要结合个人的实践,只有在自身实际环境中,通过行动检验、反思和总结,才是真正的“实学”,反之则是一纸空谈。从现代教育者的角度讲,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没有帮助学生搭建实践学习的平台,一味照本宣科地讲授,也只是纸上谈兵。

(三)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通识课堂

如何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结合学校特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与实践中来,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在课程设置的外在形式上,尽可能地打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秉持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原则,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主动收集整理与课程相关的各类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和交流。与王阳明习字的理念相同,展示和交流的重点不在于结果,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学生投入学习的过程中顺势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探索。

(四)联合专业课程,打造高职特色通识教育

结合自身实际环境,通过实践反思,将书本知识内化为思想认知,这一点对高职教育尤为重要。从王阳明所举的例子可推知,高职通识教育完全不必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割裂开来,二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职院校应当利用自身专业教育的优势,提高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同理,人文素养的习得在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思维能力的提升上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制定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突破方向。例如选择与学校专业课程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中医文化等,设置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带领学生实际体验相关的历史文化场景和礼仪典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背景知识,接受传统人文教育的熏陶。

通识教育除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属性之外,还具有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属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肩负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使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聚焦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特色,组织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社会、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热点、痛点、难点,应当是其时代发展属性的题中之义。社会实践课程不同于普通的通识理论课程,在实地调研勘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具体现实的接触中收集信息,深入了解社会、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改善需求,在尝试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实现提升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

作为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学生在接纳新技术、尝试新方向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自身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优势和需求。高职通识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引导学生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转变就业观念,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和发展模式。例如,开设信息检索的通识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准确性的方法,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加强美育,开设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文化鉴赏类课程,拓宽视野,结合影视、文创等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发掘文化产业的新方向。这类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更是帮助学生掌握思考和探索实践的方法。

三、平等协作的教育原则

(一)万物一体的社会观念

在目前仍以高考和学历作为人才衡量主要标准的情况下,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这容易造成高职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的消极评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当立足于高职学生本身及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主动承担起扭转这一现象的责任,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尊互助、平等合作的自我认知和职业态度。

王阳明一生辗转各处随地讲学,在师生关系上始终表现出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态度。其学生“聚八邑彦士”,地域上辐射全国,湖广、直隶、新建、南赣等地,有名者既有狂徒王艮,也有知府南大吉,年长如董沄。讲学时,王陽明师生多于山水登游之间对谈,并时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常有“试举看”之问,鼓励学生充分阐述观点后再与之探讨。从王阳明授徒的规模、范围和讲学的方式上,足见王阳明在教育上追求随和无拘,平等自然。在对待社会地位和行业差别上,“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1](P62-63)王阳明以家庭和人的行动为喻,阐述了“万物一体”的平等观念,即百姓不因才能高低、专长有异为耻,各工作之间的差别仅是社会分工不同,各行业间只有各司其职,协同互补,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二)随才成就的教育方式

教育者本身如何教育学生,如何评价学生也是学生社会观念和自我认知形成的重要参考。在学生培养方面,王阳明秉持“随才成就”“施教不可躐等”的包容态度,认为世人资质,天性各异,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顺势利导。《传习录》记载,钱德洪等人向百姓讲授心学时遭冷遇,王阳明认为他们以“圣人”的姿态向平民讲学,自然行不通,应当“做得个愚夫愚妇”,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同样的层次,包容其知识水平较低的现实,“就其浅近易行者,开导训诲”,方可教化。因此他提出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各自长处,给予相应层次的知识,辅以不同的引导方式,培养各种人才。“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1](P26)教师深入观察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天资和个性,选择相对应的启发方式,“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1](P113),顺导性情,成就学生掌握“天理”。至于学生最终取得的成就和从事的职业,则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对待科举也是如此。尽管王阳明极力反对功利式的科举课业,但并不排斥读书人求取功名。只要做到学为圣人,踏实修习六经,考取功名是自然而然无妨圣学的事。这也是其包容心态的体现。王阳明的互相尊重、平等交流、随才成就、教不躐等教育思想与实践推动了越地平等包容、圆融变通的社会观念的发展。高职学生在获得充分尊重、自由发挥个人才能的前提下,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个人性情、资质的职业道路,认同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

(三)注重合作的通识课堂

平等合作观念的形成,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实现起来难度较大,要让学生体验协同工作的意义,必须在课堂中,注重合作共赢的目标达成。高职院校可以在德育和社会学方面的公选课程中,充分发挥团队学习的作用。设置团队协作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合作,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展示。在团队磨合和任务推进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和个人分工的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合作的职业概念。

(四)注重过程的评价模式

对于学生评价,根据充分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王阳明认为应当求大同而存小异:“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1](P121-122)在教育实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学生主动思考,合作参与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是随着其才能的不同而各有变化,加之高职通识教育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各有不同的。如前文所述,教师在评价时,更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社会道德的理解程度、思考和实践的水平,以及团队合作的协调程度等,而并非是其成果展示的单一情况。教育者的全面评价反过来也会引导学生朝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结语

王阳明教育思想中尚思重教、理性务实和包容进取的特性在当时社会起到了一定影响,王阳明弟子及继承者在学术、政务和教育上所取得巨大成就,以及越地令人瞩目的科教成就都表明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当时当地人才培养和文化发展的贡献。除了对越文化的发展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之外,王阳明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明清后世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集体价值观的引导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从王阳明重视文教和以教化民的理论实践可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改善民风、维护治安及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借鉴王阳明“惟德是教”“学为圣贤”的思想,摒弃“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我们须坚持务实求真、知行合一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发展王阳明的教育主张,以期实现越文化的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王阳明对待教育始终强调“得常道”而“形各异”,以知为始,行而功成。对待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也应当注重理性批判,知行合一。切忌被表面僵化的文字形式所束缚,使其成为新的“繁文缛节”,而要把握文化精髓,结合现实积极思考,创新发展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理念,以指导新时代的发展任务。在文化交流上,广泛吸收优秀文化,允许不同的学术声音,因为只有在多种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才能产生新的理论火花。这样才是真正继承了王阳明理性务实、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

当代高职教育走向纵深,要培养德技双馨的“大国工匠”,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高技术人才,必须打破现有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狭隘教育观念,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在这一方面,王阳明务实求真的教育理念对高职通识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王阳明所谈论的“实学”教育思想,并非是功利直接地学习某项技术或科举考试技巧,而是通过学习方法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在实践中养成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高职通识教育也是如此。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升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拓宽视野,更敏锐地把握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以更积极、长远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从而对自身的成长有更明确的目标规划,真正成长为德技并修的高技术人才。

目前,高職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所面临的挑战仍旧很多,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对通识课程的认可程度、理解程度和运用程度,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的配备、通识教师的培养、校本课程的开发、科研及传播平台的支持等,但从王阳明的教育观念中可知,学者须在“事上磨炼”,只有在实践行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理论知识,高职通识教育也必须在反复实践、反思和改善中才能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