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精神科护理》为例

2021.07.30

教育教学论坛

《精神科护理》是将心理学、精神医学以及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护理领域,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预计到2020年,神经精神疾病的总负担将增至15.5 %;加上自杀/自伤,则达20.2 %,而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较低[1]。自2011年精神科护理的相关内容被纳入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后[2],出题比例在不断增加,护理专业学生掌握精神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涉及复杂的精神症状,而且目前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对《精神科护理》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基本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Work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TBFelix 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也称为BAG课程开发方法[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中不同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情景化形式组织教学,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重视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以多元化的原则进行课程评价。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能更好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教学,让学生按照基本工作过程的要求去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好的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其特点主要有①学习工作化②教学情景化③学习合作化④考核多元化。

二、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有三个步骤:①行动领域设计: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理清行动领域;②学习领域设计: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开发课程,将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有效对接;③学习情境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具体教学方案。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课程总课时36学时,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改革,将本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工作项目,即①精神科基本理论②精神科护理理论和技能③常见精神疾病护理④精神科护理见习。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最新标准设计工作任务,使每个工作任务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将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课前,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教师根据主要工作任务从案例库选出经典案例,设立教学情境,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报告,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进行结果汇报。教师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内容。现以“抑郁障碍患者的护理”作为教学范例来阐述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1、确定项目任务。给出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按照教学要求拟定工作任务(具体见表1)。任务单提前一周发给学生,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资料收集。在项目任务的设置中做到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设置教学情境时尽量选择具有典型疾病表现的案例,或者选择来自新闻报道中的视频资料,以及专门的教学视频。视频资料中的案例能生动形象的展现患者的疾病表现,能让学生更好的体谅患者。

1 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

教学案例

学习情境

工作任务

患者女性,28岁,已婚。几个月前不幸流产,与丈夫关系不和。近1个月来情绪特别低落,常两眸凝含泪珠,朋友去安慰她时,便泪如雨下,言语明显减少,怪自己不小心害孩子流产了,罪孽深重,说自己也不想活了。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不想做事,全身乏力,早醒,食欲减退。

情境一: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情境二:患者思维迟缓而很难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

 

情境三:患者抑郁情绪发作的规律性。

 

情境四:患者很痛苦,流露过自杀的念头。

任务一:通过案例资料的描述,明确患者的临床诊断,并说出依据。

任务二:拟定一份要与患者进行谈话的记录单。

任务三:结合该案例资料,说出护士在监测患者抑郁情绪变化时应注意哪些。

任务四:请说出患者自杀的前兆症状,如何预防。

2、 制定计划。教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情况、病因、临床表现、诊治等知识点,让学生有基本的了解。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对事先给出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出各种设想和可行性方案的提纲,包括时间、内容和小组内人员的分配等。小组成员要各有分工,人人参与。

3、决策。各小组自行制定具体计划,围绕教学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展开分组学习,教师引导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是角色扮演、PPT课件案例分析或将案例拍摄成小视频等方式。

4、实施。各小组分别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在课堂上对任务单中的任务进行成果汇报展示,在汇报完毕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汇报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5、检查。通过小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来检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认真观察各组学生表现,并做好记录。

6、评估。评估是以小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总结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强调本次工作任务的重点,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促进学生反思,加强学生对理论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最后教师强调工作任务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和新知识,要求学生重点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精神科护理的知识具有多学科性的特点,教学中没有实际操作项目,也没有躯体疾病阳性体征或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课时偏少,理论深奥,其学习困难远大于其他学科[2]。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运用影视作品学习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评价采取过程性和终末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每一次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终末性评价是从护士资格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加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真题,同时引入精神科护士的职业标准要求。

六、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能让学生通过工工作任务的完成来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熟悉临床工作岗位;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学习,能激发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职业环境,提升综合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