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1期·新时代“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课程发展路径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何心 蒋雪涛
[关键词] 课程思政;体育教育;融合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2021J0072)
[作者简介] 何 心(1991—),女,辽宁锦州人,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2020级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蒋雪涛(1973—),男,云南楚雄人,学士,昆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161-04 [收稿日期] 2022-01-22
引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2021年9月19日,在视察陕西绥德实验中学时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2]。新时期,体育教育也要大力推进德育的渗透,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3]。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既要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更要在体育教育中做好德育培养,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使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结合新时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分析“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课程开展路径,为新时期体育育人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本质
课程思政就是要通过“教”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4]。开展课程思政,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就是让课程思政充分融入体育学科,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使课程育人、思政育人同向同行,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课程思政不是空话套话,不是生硬呆板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入心入脑的自然融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课程思政教育的精髓,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铸魂育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围绕立德树人,践行体育课程的育人本质
新时期,党和国家为学校体育工作明确了新任务,也提出了新要求。学校体育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不仅是运动教育,更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体育课程思政,是目标也是路径。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思想政治与体育融合,为体育育人添砖加瓦。
体育课程思政充分诠释了在融合教育中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在体育教育体系中,学校体育是基础。学校体育课程同样肩负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体育课程有着课程思政育人的特有优势,在运动训练中展现的顽强、坚韧、团结、拼搏、爱国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案例。通过“思想政治+体育”的融合教育,结合体育中特有的运动精神,用扎实、生动的体育案例及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让学生感悟体育精神,真正达成立德樹人。
(二)围绕全面发展,彰显体育教育的价值引领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6]。新时期,体育课程不仅要教育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更要教育学生形成顽强的意志、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促进人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体育”的融合教育要形成一体化建设,贯穿整个教育体系,构建统一教育价值观,创设积极、健康、阳光的正面导向,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用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融合,完整地诠释了身心全面发展、课程协调共享理念,不仅在教育中强健了学生的体魄,更为学生筑牢了顽强的精神根基。
(三)围绕身心健康,加强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7]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这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育人内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对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新时代的体育教育工作,要充分体现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从竞技体育中学习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例如在2022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翻盘逆转,充分展现了女足姑娘们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不屈”,与体育中永不言败的精神相契合。面对困难不退缩,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让体育引领学生意志品质,发扬永不言败的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构建体魄强壮、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
三、“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一体化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学校从全局高度认识和把握体育思想政治融合教育深度还不够,对于把体育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认识还不到位,合力推进课程融合建设的机制制度和落实措施还不够健全,平台建设、示范带动等方面还有待加强。有些学校落实课程建设主体责任不到位,在体育项目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合方面,课程设计找不准切入点,形式主义,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点,课程设计上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教学知识点都是为应付考核而制定的指标,没有体现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丰富内涵。
(二)体育与思想政治融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师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不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是薄弱,开展理论和实践研修不够,通过体育教学来育人的能力比较匮乏,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全面。有些体育专业教师不能清晰界定哪些属于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没有把握体育育人的本质,更没有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地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这极大地制约了体育与思想政治融合教育的发展。
(三)体育与思想政治融合教育创新力度不够
在融合教学方面,有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不够鲜活,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不够深入,重“练”轻“教”,对体育课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身体上的锻炼”,没有深刻挖掘体育育人的精髓;对于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知识更是应付了事,课程存在照本宣科现象,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不强,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距离把课程办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还有差距。在评价机制方面,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和体系还不完善,评价机制顶层设计不够,距离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还有差距,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有待进一步调动。
四、“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开展路径
(一)着力压实体育与思想政治融合教育建设主体责任
严格落实学校党组织对“思想政治+体育”课程融合建设主体责任,完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督促落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继续严格执行把课程融合建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等制度,切实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之中。
(二)着力推动“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一体化建设
加强融合教育一体化指导委员会建设,强化对各阶段不同类型体育与思想政治融合教育建设的分类指导,完善课程教育建设体系。要加快推进“思想政治+体育”融合课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贯通联动,做好课程一体化顶层设计,实现“思想政治+体育”融合课程内涵式发展。深刻挖掘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三)着力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严把政治关、业务关、师德关,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要求,将体育教育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摆在同一高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作为体育教师入职前的考核内容。通过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的源头把控教育质量,实现教师“精”、学生“强”的优质教育。鼓励学校聘用专业教练员、运动员担任专(兼)职体育教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实施专项培养计划,分级分类轮训体育教师,并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轮训内容,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制定“思想政治+体育”课程融合教育综合考评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纳入对体育教师的年终考核,建立课程成效奖惩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
(四)着力深化“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改革创新
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融合改革创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主阵地,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资源,发挥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围绕地方思想政治资源、榜样人物等,结合体育教学运动项目特点设计课程内容,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思想政治引导教育”的新型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增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健康心理知识、课程思政知识等,构建学校全面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创设思想政治教学与运动项目、能力等级相匹配的教育内容,以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带动“思想政治+体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实质内涵,形成更好的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8]。
结语
本文对“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开展路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体育教育更要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课程融合,坚持课程一体化顶层设计,形成教育长效机制;结合地方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创新教育模式,形成课程资源联动;加大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多渠道引入优秀教师,建立源头优质教育,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强化体育与思想政治融合教育,促进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共进的局面;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权益保障,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积极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思想政治+体育”融合教育综合考评机制,促进课程持续发展。通过“思想政治+体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以体育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大格局。“思想政治+体育”不仅体现在育心、育人,更要为新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伟目标。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21期·可持续发展下高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探究 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