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2期·“传统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2期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混合式;研究;实践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GJX2021D760)
[作者简介] 吕雪平(1982—),女,吉林白城人,硕士,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美容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149-04 [收稿日期] 2022-01-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持久力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实力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如何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就亟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组织落实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任务。
“传统文化”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对于丰富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以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互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一、混合式教学的特点
混合式教学将互联网在线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灵活教学与针对性教学的融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及文化知识传递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由浅到深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1]。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信息化等特点。第一,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灵活。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与线下的简单叠加,是二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过程,将教学活动延伸到线上,构建线上线下互融的、灵活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进行。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新知识的预习,课后通过在线答题以检验学习的成效,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学习。第二,混合式教学针对性强。混合式教学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线上教学为补充,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信息互通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的情况,对学情有基本的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2]。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第三,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互联网对混合式教学的支持。线上学习资源的整合、教学视频的录制、师生的在线沟通及在线练习题测试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就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课程教学能力,还要有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具备互联网教学资源挖掘、筛选、整合等能力,能够满足在线教学的要求。
二、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单一
在传统的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教学开展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教材是開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但只依靠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以教材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但教材本身的内容是有限的,再加上文化知识涉及的内容繁杂,包括语言、艺术、民俗、文学等内容,教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文化知识进行全面介绍,并且可能教材中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而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内容教材中介绍很少或没有介绍。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的供给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匹配,教学资源的供需失衡让学生没有“学”的兴趣,让教师缺乏“教”的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好[3]。
(二)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
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开展的,这也是大班授课模式下比较合理的一种授课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知识讲授,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依然是开展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采用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让很多学生不适应,尤其是对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不足的高职高专大学生来说,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加上“传统文化”课程多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存在,很多高职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该课程,也就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学习中[4]。
(三)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文化”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教师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慢慢进行消化。基于这种教学理念,“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不足,课堂上及课外时间都很少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即便是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的机会,时间一长也会忘记知识点,难以在心里留下文化的印记,学生也领略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
三、混合式教学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整合好教学资源不仅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资源的整合还是以教材为主,同时要合理地挖掘互联网资源作为补充,尤其是教学视频的制作、知识点的总结等都要有明确的教学重点[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涵盖很多方面,如果教学没有侧重点,那么庞杂的传统文化内容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目标,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源很多,盲目地进行学习,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挖掘互联网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有选择性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此外,适当扩展一些课外文化知识,让课外文化知识成为课内知识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知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探索将吉林省的红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文化知识融合到教材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了解区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系统、全面地获取文化知识,掌握文化知识[6]。
(二)课前教学准备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将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预习。教师要按照不同的知识点,录制不同时长的教学视频,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教学视频中要结合知识点,多采用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乐于学。
教学视频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录制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哪些是重点和难点,主要的学习精力应该放在哪些知识点的学习上。同时,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可以将自己不理解或难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通过在线平台反馈给教师。而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在线时间是多长,再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能掌握的学生,要查看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仅掌握了教学视频中的内容,还是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对于没有掌握教学视频内容的学生,要查看其哪些内容掌握不好。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好。
(三)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是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将知识点进行讲授,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7]。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并结合案例教学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配以一些文化活动的展示,介绍文化形成的过程及一些文化表现形式等,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地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但教师不要自问自答,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解答。有的教师为了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发问,甚至是追问学生,让学生无暇思考,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只要有思維交流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师也没有必要为了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形式化的互动课堂。教师进行知识点的系统讲授之后,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差,通过相互讨论,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要分配好课堂时间,把控好小组讨论的进度,设置好讨论的主题,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讨论,否则容易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其实讨论的重点并未体现出来,反而容易让课堂教学失去其严肃性。在讨论结束后,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让学生对文化知识有更深的认识。
(四)课后知识巩固环节
课堂上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后,为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知,课后需要进行相应的习题练习以更好地巩固知识。教师需要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练习题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在线测验。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设计必做题目和选做题目,并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必做题,鼓励学生尝试稍有难度的选做题[8]。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在线习题的练习,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知识点,但是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要根据做习题的情况,查看自己是对相关概念掌握不准确,还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在线请教同学或教师,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同时,学生还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将错题记录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经常进行回顾性总结,促进自己不断进步。教师要及时查看学生习题的完成情况,整体分析学生习题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地进行在线辅导,对于多数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集中讲解。
(五)加强教学实践,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这不仅是“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线上习题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突破重点内容[9]。
课外的文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比如,在校园内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演讲、诗词大会、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另外,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馆等,通过文化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了解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六)提高教師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综合能力对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开展“传统文化”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教学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学校要多开展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学习关于课程视频制作、教学资源整合、课外知识融入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生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逐步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结合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对每一章节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10]。反思教学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存在哪些问题,是教学设计不当还是教学方法选择不合理;反思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如何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有哪些亮点与不足,应该通过哪些措施改进,等等,并做好教学日志记录。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并定期进行回顾,可以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综合能力,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利用混合式教学,发挥了课堂主阵地的教学作用,利用互联网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阶段,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要提高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视频制作及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22期·气象教育混合式培训中面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