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2期·西部医学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水平提升研究

2022.07.11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2期

王闻楚 蒋周凌 宋方茗

[关键词] 西部地区;研究生;基础医学;科研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初探——以基础医学院为例”(JGY2020052);2022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人工智能融入开放教育学籍档案管理与利用创新研究”(2022KY1903)

[作者简介] 王闻楚(1983—),男,湖南邵东人,医学博士,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177-04 [收稿日期] 2021-12-14

总体而言,我国西部各族人民群众对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要求已经从以前的满足看病需要转变为追求全面健康。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的薪资水平、发展机遇及地域认可度均处于劣势,本土医疗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当地医学水平。提高各大医学类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是实现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措施,对维护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都至关重要。在大多数医学类高校都强调教学科研并重的今天,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高低已经是检验整个学校科研水平的“试金石”。作为整个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基础医学着力培养在高等医学院校、健康领域科研组织和生命科学相关公司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这些领域连同各种类型的医院一同构建起整个健康医疗网络,对于全民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水平提升的必要性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医学类高校立校的根基之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依仗。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科研产出的高低,并最终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因此,如何提升其科研水平意义非凡。

(一)有利于提高基础医学各专业研究生的社会就业率

相对于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就业范围更加集中于各大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这也对其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高层次人才储备力量,招聘单位往往将其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放在考核的第一位。研究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在于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高超的就业面试技巧[1]。在读研期间所熟练掌握的实验设计能力、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项目设计规划能力等基本科研能力,以及最终在此基础上诞生的独立的科研创新思维才是后期就业的制胜法宝。

(二)有利于推动整个学校基础科研能力稳步发展

与中东部地区高水平医学类院校相比较,西部地区的医药高新企业数量远远落后,导致西部医学类高校所培养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就是进入其他地方高校基础医学院任职教师。作为现代医学的根基之所在,基础医学教育是联结所有医疗健康相关专业之间的纽带。尤其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绝大部分医学类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细胞培养、基因检测、动物实验及后期的人体相关实验,都与基础医学方面的知识密切相关。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年,由基础医学相关专业教师负责的学习课程占了很高的比例,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研究生将近60%的专业课程归属于基础医学院。而学院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不同院校,其科研水平将对整个学校科研的提高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推进所在地区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发展

目前,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已经不仅仅广泛分布于包括临床诊疗、预防检测、药物研发、食品保健等在内的整个医疗健康领域,很多以前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比如社会保险、工程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医疗人员,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人才需求热度居高不下。在这种形势下,专业素质过硬、科研基础扎实并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对所在领域的良性发展都可以起到一个支撑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提升其所在地域的健康醫疗水平,同时,能进一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地域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撑[2]。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目前,整个社会对卫生健康领域前所未有地加以重视,对医疗健康相关专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借此东风,国家和社会给予基础医学的重视与支持也有所加强。但是与医学其他专业相比较,基础医学的发展仍不容乐观,多种因素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困难重重。

(一)研究生报考人数不足,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报考基础医学的研究生人数增加幅度依旧不及招生名额的增幅,需要接收各专业的调剂生。目前调剂到基础医学的研究生中,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占了大多数,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作为地方医科大学中水平较高的院校,依旧存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来源单一、招生质量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3]。很多人对于基础医学的概念十分模糊,大部分人认为其仅仅是临床、公共卫生等专业的支撑学科。同时,由于地域经济和未来就业前景等因素,西部地区的优秀研究生生源在报考志愿时往往第一时间都涌向中东部省份,这更加导致了地方院校研究生生源的不足。作为其中就业导向较为模糊的专业,基础医学这种现象更为突出,部分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上线人数常年低于上级部门下拨的招生人数,而录取学生的专业背景中临床专业极少,更多是生物学、护理学等专业,而对于医学这种复杂的前沿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是决定其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生生源质量无法保证势必影响后期科研能力的培养[4]。

(二)科研平台投入不足,建设力度不够

在医学类高校,多层次、多类别的科研平台是高校科研人员进行探索性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优良的科研平台为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场地和仪器支撑,以及相对完善的体制保障,同时得益于整个科研平台的开放性和互融性,使学生在日常实验之余还可以接触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验技术,引导他们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5]。但是,基础医学学科的作用更多是辅助性和支撑性的。当建设经费不足需要相关业绩考核的时候,基础医学的成果反而没有那么亮眼,这就导致在科研平台建设资源有限需要倾斜的时候,基础医学往往处在劣势,而偏偏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又是最依赖实验平台的学生群体,投入不够、仪器陈旧、空间不足等问题一直是遏制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

(三)导师自身素质不够,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导师负责制一直是我国医学类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导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将最终影响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各大医学高校的基础医学专业导师除了培养研究生以外,还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医学相关专业前两年的基础性课程的授课工作,授课教师必须具有比较深厚的医学学术背景,因此,专业上的要求导致教师的人数增长与整个医学学生的扩招相比严重滞后,任何一个医学类新专业的拓展和学生数量的增加都会增加基础医学教师的教学负荷[6],这进一步导致作为教学骨干的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上面投入的精力减少。同样,由于基础医学的教师在收入方面远不如临床医生,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博士很少愿意进入学校任教,以笔者所在学校基础医学院为例,近三年基础医学院所招聘的教师中,大部分是动物学、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毕业后就读的基础医学相关硕士、博士。单从科研的角度出发,他们都有着极高的素质,但是基础医学专业的相关导师第一要务仍是教书育人,这导致他们后期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重新学习整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知识,这也会导致在研究生的科研培养方面精力投入不足。

(四)学生沟通交流缺乏,学术氛围不够浓烈

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但能够让研究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其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对外交流能力。而良好的学术氛围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方面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可以开阔研究生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7]。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校以后基本在相关的导师实验室或者实验平台从事科研工作,与其他专业学生很少交流,而且由于近年来很多医学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区,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导师在授课任务量增加的同时,要奔波于不同校区之间。这些因素都导致各专业的导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急剧减少,学科内部的学术氛围营造不够,不利于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大部分考生对基础医学的了解基本停留在本科教学时候的实验研究和基础教学阶段,对其就业领域知之甚少。在此情况下,合理的宣传手段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的西部医学类高校而言,扩大招生宣传的力度,做到“走出去”“讲出来”,邀请各专业的优秀导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线上宣讲、组织学生和相关专业导师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力争让更多的考生了解基础医学各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就业优势,吸引更多优质考生报考基础医学研究生[8]。其次,提前培育优秀生源,充分发挥基础医学教师接触学生早的优势,在低年级本科生中,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特色专业知识竞赛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基础医学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激发他们对基础医学研究的兴趣。最后,针对来自重点院校的优秀本科生,可以适当增加奖学金的额度,吸引这部分考生进入我校学习,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来自高水平医学院的优秀本科生在第一年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等方面都可以优先考虑。

(二)合理规划平台使用,创新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共享

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如何从平台建设的角度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在同一平台协同培养不同专业研究生,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为研究生跨专业、跨领域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样,交叉互融的科研平台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存在的必要前提,而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整体素质,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其次,还可以积极探索跨区域科研平台资源共享模式,提高科研儀器的使用效率,多学科和多平台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平台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克服学科和平台的单一性、局限性。最后,针对原有的由于校园面积不足导致的科研平台空间狭小的问题,可以积极推进新校区新院区建设,新校区的筹建可以在根本上解决科研平台面积狭小的问题,协调整合整个学校科研发展,同时还可以成为整个科研平台全方面规划的契机,打造更加开放的管理体系。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导师专业素质

高水平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第一要素,对于西部地区基础医学院而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是快速提高学科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研究生的角度考虑,高水平的学科导师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科在研究生招生报考时候的知名度,还能带来最新的科研新思路和最前沿的实验技术。并且,目前各大高校都对高层次人才有实验场地和科研启动经费补助,这些也会对整个学科科研空间的扩大和实验仪器的更换起到促进作用,能进一步改善研究生科研环境[6]。在注重“外引”的同时,要加强已有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日常培训,支持指导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渠道助力导师自身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优势,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培育具备专业优势特色的研究方向,不断提高学科青年导师的综合学术能力。最后,要注重导师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导师立德育人观念的树立。导师的为人处世方式将直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營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创新力

对于基础医学学科而言,打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首先要从学科整体角度加强统筹,学院可以通过举办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外校知名专家来校讲座等方式加强交流。针对学科内部专业繁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科研沙龙等方式为学院广大师生员工打造交流平台,师生不仅可以交流最新、最前沿的科学信息,同时在论文撰写、数据分析、实验设计、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可以进行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另外,邀请其他学院的导师共同参加,在聆听他人经验介绍的同时,有助于发现新的科研问题,实现思维的创新,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生物学等学科之间的交汇互融。最后,出台学生外出交流激励机制,让更多的研究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鼓励其上台汇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增加其学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