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爱情心理 解析情感密码 ——上海大学“研究型挑战性”核心通识课“爱情心理密码”教学案例
一、背景
习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大情怀的形成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上的,婚恋观与爱情心理必包含其中。《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也指出,应该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鲜明抵制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
由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各种婚恋问题和心理困惑有增加的趋势,大学生情感受到的影响以及随之带来的问题与心理状态也更为复杂。很多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的处理有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爱情心理密码”是上海市重点课程,这门核心通识课旨在倡导新时期青年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人生观,不辜负新时代的期望,继承民族传统,传承爱情智慧,提升爱的能力,担负历史使命,为家庭和谐、民族昌盛做贡献。课程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求,每学期的选课人数经常位于全校前列,所授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二、主题
本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要求,课程体系和“线上”“线下”的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课程宗旨是“爱需要终生学习”,爱关乎每个人的自身幸福、人生使命,也是营造当代积极社会心态,坚守人类真、善、美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原理在爱情、婚姻、人际关系、家庭幸福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塑造和健全自己的人格,人生中有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公开课的主题是“爱的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恋爱、婚姻中的心理规律,培养和提升爱的能力。掌握亲密关系中心理冲突的处理方法,懂得经营幸福爱情、婚姻的策略和方法。公共课中的挑战性问题为: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升爱的能力?希望通过师生互动、探讨,通过学生小组作业和线上、线下问答来呈现多形式、多维度、多元化的思考和分析。
三、课堂情境
课堂教学首先以同学们的问题开场。课程之初,所有学生都在纸上匿名写下了自己有关情感方面的疑惑与苦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统一收集之后,我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展示和现场问答。比如:“在恋爱关系中,男女双方相处久了之后感情为什么会变淡?”“合适和喜欢哪一个因素更重要?”“一见钟情会长久么?”“初恋都不会成功对么?”大家集思广益,纷纷给出建议。我对其中主观色彩较为浓厚的建议进行了更为现实和理性的引导,调动了课堂的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疑问带领大家对这一章心理学知识点进行了快速回顾,尤其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投射、心理冲突以及在爱情中的体现等。
后续的小组展示环节是课堂重点,在全班16个小组作业的中我挑选了3个贴近现实、有创意且有心理分析深度的作业进行了课堂展示。第一个小组以“脱单指导手册”为主题,直面当前大学生对“脱单”的需求,揭示了“脱单”过程中的问题、阻力并进行了详尽的心理学分析。台下学生对这一组同学的展示反响积极,纷纷表示受益良多。第二组同学以舞台剧的形式,借角色之口现身说法,表现恋爱中“遗憾”的情感及处理方法。第三组同学则将课堂变成了小型辩论会,在短短10分钟的时间里,持不同观点的两方6位同学就“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这一论题展开了言简意赅又丰富详实的争辩。无论是一见钟情的浪漫冲动还是日久生情的平淡美好,正反两面都论证得丝丝入扣,引发在场同学的深思。但美中不足的是,双方对心理学在这两方面的影响分析得不够深入。
最后,我把学生心目中对爱情的解答投射到大屏幕上,形成“词云”。在总结中进一步强化了“爱需要终生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意识到爱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爱与被爱更是一种能力。重申“爱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展示,一段课程就能够达到目的的,需要长期的学习与不断地实践探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传播的互动方式辅助课堂教学,在网络上考勤、安排作业、批改作业,进行答疑和互动。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爱情心理密码”课程平台和“学习通”APP,要求学生下载教学大纲、参考文献和资料,进行课程学习和互动。在课程中期进行一次“爱情实验”,要求男女生组成“对子”,课后有3次以上面对面沟通,完成“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爱情态度量表”等测试,互相问答有关爱情婚姻的36个问题,并各自描述感受和感想,分析实验过程,写成实验报告。还要求课外阅读心理学著作,结合社会案例、身边事件和爱情电影等准备平时作业。还建立了课外学习的QQ群(目前人数达900余人),不定时进行答疑。
四、教学成果
此次“研究型挑战性”公开课,将多元的课堂形式与丰富的课程内容相结合,师生共同从心理学视角解读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困惑,用信息化沟通做到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公开课的成功展示,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学生在课后表达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喜爱:
“老师上课讲了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收获颇丰,这门课教会了我很多感情上的道理,很多直男的想法和行为要不得。其实这门课不仅仅在爱情上教会了我很多,在平常的待人处事上,我也收获颇丰,要有同理心,要有说话的艺术,这门课更是人生的智慧。”“很庆幸这学期能跟着陆老师学习。学完之后我对爱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再是以前觉得爱情就应该跟着感觉走,可以任着自己的性子来。现在真的很后悔没有早点选这门课,也许我的感情经历就不会那么糟糕了,也不会把那个人弄丢了。”“还记得开学时,老师曾让我们写下自己的感情困惑,我当时一拿起笔就开始诉说自己失恋的痛苦,并且认为自己被渣男伤害,无法再遇到真爱。而经历了一学期的学习后,我不禁走出了失恋的牢笼,甚至还开展了一段新的恋情。我学会了如何营造情侣间的愉悦感和亲密感,用爱情的五种语言用身体表达爱意。”
五、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程的心理学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在短短10周内阅读和理解心理学经典理论,并能熟练运用所学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解决情感困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学生们还是抱着极大热情投入其中,认真听课、阅读并深入思考。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也化了很多业余时间进行课外答疑和辅导,指导学生把心理学结合其他学科来研究现实问题,希望他们能够写出或创作出有心理学理论支撑的学术文章和艺术作品。
公开课上学生的问题与见解让我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思维,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婚姻的看法与体验,但也暴露出某些学生不成熟、非客观的想法,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加以解析,引导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爱情和生活。
课上小组展示、学生提问与交流中,不少学生更倾向于在线上匿名发布自己的疑问与见解,主动性不够,这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交流的逃避。我需要给予更多鼓励与支持,肯定他们的方式与态度,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 上一篇: 基于指导大学生专业英语论文的探讨和研究 2025-01-09
- 下一篇: 移动技术辅助下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多模态教学设计 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