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5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5期
刘笑 鲁燕 张媚
[关键词] 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维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陕西省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成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与路径探索”(2021XKT56)
[作者简介] 刘 笑(1987—),女,陕西延安人,硕士,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5-0108-04 [收稿日期] 2022-03-21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党的宗旨、性质和品格,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全民力量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构筑起的精神力量;是建党百年来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筑的精神图谱;是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精神的血脉基因和精神密码。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1.长志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概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资源和研究视角,对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思政课程主渠道上突出特色,也需要在日常教育主阵地上深化其内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一种思想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革命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宝库。理想信念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奋勇拼搏、艰苦创业、敢于创新、为了民族大义与国家危亡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指向高度契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解读、阐释与发扬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人民观的重要举措。
2.增骨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激励大学生扛起“强国有我”使命担当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动力和重要的精神支撑,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座精神宝库中,从伟大建党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国家兴亡、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救國、兴国、强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与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爱国主义的生动诠释;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富矿;是引导大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的必经之路。
3.强底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是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深度认同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勉励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道路是举旗定向,理论是科学基础,制度是基本框架,文化是深沉力量,四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刻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砥砺发展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这些品质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取得了伟大胜利,翻开了富国强民的崭新篇章。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密码。这对于大学生建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对中国式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政治认同和组织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
经党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3]
本文将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人物维度、事件维度四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分类整合与认识。这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谱、主轴,厘清了精神谱系的内容范畴、类型归纳,筑牢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和魂。
1.从时间维度上看,可以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分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复兴时期。革命时期的伟大精神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时期展现出的为了伟大信仰勇于斗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包括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
建设时期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涌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包括“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改革开放时期的伟大精神,包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
进入新时代,国家和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走向复兴之路,国家的发展赶上了时代,走上了高速前进的快车道。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复兴时期集中了国家发展中的大工程、大事件,它们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汇聚起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矢志创新、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复兴阶段的伟大精神包括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
2.从空间维度上看,精神谱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大别山精神、特区精神等。这些精神体现着生长地的精神禀赋和人文意蕴,空间错落分布的背后,更反映了我党在不同时期的阵地转换与地域选择。
3.从人物维度上看,精神谱系中有不少鲜明的榜样个体或集体形象。个体形象着重强调人物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行、动人事迹;集体形象则重点呈现出一个集体团结一致、共同开创新局面的集体主义内核。如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王杰精神、女排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
4.从事件维度上看,精神谱写中有一类是在部分突发性事件、重大工程、尖端科技项目攻关中凝练所得。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体现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尊重生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义担当。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攻坚克难、直面困难、永不言弃、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课程内容和目标价值上融入,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念和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目标任务、内容逻辑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高度契合。阐释好、发扬好精神谱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价值观的确立具有积极意义。在课程内容设置中,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内容优质、更新及时的系列教材,打造出学生欢迎、抬头率和点头率高的思想政治“金课”。具体到课堂上,要紧扣理想信念这一条主线,讲清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历史脉络和精神意蕴。利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翻转课堂、小组研讨、演讲展示等方式充分激发课堂活力,深化教学效果。在角色反转中引导学生建立深度体验,在交流研讨中启发学生思考各种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了解历史故事,突出精神谱系的理念和特色,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分类整合,突出故事性,讲究逻辑性。要重点阐释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精神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精神内涵的理解内化为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做到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2.在理论宣讲和第二课堂实践体验中融入,渗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好道理才能影响人。”[5]在课堂这个主渠道之外,要利用辅导员理论宣讲、在第二课堂中有机融入,将精神谱系的内容渗透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宣讲,要讲好故事、讲好形象、讲好道理。讲故事可以重点从人物维度和事件维度入手,讲精神谱系中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催人奋进的奋斗故事、感人至深的奉献故事。如井冈山时期红军脖子上的“牺牲带”,红军长征途中的青稞面,小岗村生死契的18个红手印,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意蕴[6]。
形象是谱系精神中相对具象化的符号,可以在学生内心形成更为鲜活的意识印记。可以从人物形象演绎、人物故事演讲、人物性格分析等角度开展解读。宣讲的第一步是了解,但仅仅做一个传话筒是没用的,必须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阐释和发散,将理论存在于文字中的二维认知上升到理解、认同、实践的三维体验,领悟其中的“道”,最终落到增强认同感,激发使命感的目标上来[7]。
3.发挥主平台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中融入,由单一整齐的教育方法向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方法体系转化,不断丰富和创新传播途径。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所大学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校园文化作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景都应该承载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力打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育人环境,就要在设计上有意为之。如校园可以在显著位置、融媒体平台形成宣传矩阵,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可以通过学生工作系统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故事评述、知识竞赛、讲座报告、专题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做到全方位融入、多角度嵌入。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高校传播、弘扬的统筹化设计,有效联动校内各部门形成合力。要避免出现一次性、运动式传播。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在内容精細化的同时做到久久为功。
4.要發挥地方性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拓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知行合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革命老区、VR实景等实践地,在亲身体验和现场聆听中知其所以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有较强的实践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的实践史。在实地参观体验后,受教育者对精神谱系相关内容的熟悉程度、理解程度、认同程度也会有所提升。有针对性和系列性地在QQ、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上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动漫、短视频、音乐作品、有声读物等作品,找到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接受方式,挖掘校园硬件之外的硬性资源,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生动力,鼓励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优秀网络作品的筹划和制作中。
- 上一篇: 基于“四要素”的高职课堂教学诊改标准构建研究: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赋能 2025-02-11
- 下一篇: 2022年第25期·“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9-16